天天快看:此心安处是吾乡 “小村善治”留下新居民的心

时间:2023-05-25 15:50:29     来源:钱江晚报

“我打工去过不少地方,这里最像我的家。”离开1年后,郭师傅又回到了缙云县新碧街道福康村,“这次回来,打算不走了。”他的这番话,也道出了暂住在村里的20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的心声。从2018年开始,缙云县公安局新碧派出所联合村委会在福康村开展“小村善治”试点,让郭师傅这样的新居民“把心留在了这里”。


【资料图】

从缙云县城出发,沿着330国道一路向北,记者来到这个坐落于缙云和永康交界处的村落。走在宽敞的村道上,只见路面一尘不染、两边草木成荫,每隔几米就有设计精美的普法标语,不远处一栋栋自建民房错落有致……

不过,10年前,郭师傅刚从湖北老家来这里打工时,村里却是另一番模样。“那时的环境可没有现在这么好。”郭师傅对记者说。

福康村所在的新碧街道,2006年起挂牌成立缙云经济开发区。伴随着产业兴起,大量来自五湖四海的打工人涌入新碧,毗邻330国道的福康村成为当地暂住外来务工人员最多的村子。面对这些新居民,本地原住民既爱又恨——一方面,新居民的到来增加了村民的收入;但另一方面,因为生活习惯的差异,村民和新居民、新居民与新居民之间的冲突持续不断。

村支书章有明还记得,那时候,村干部和派出所民警几乎每天都在村里调解纠纷,有些纠纷令人哭笑不得,“有乱扔垃圾的,有半夜吃夜宵扰民的,有偷房东家种的菜的,甚至去卫生院排个队都能打起来……”

如何从根源上化解这些冲突?新碧派出所和福康村村委会决定从“融”字上做文章,“让新居民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”。于是,在新碧派出所的指导下,福康村启动了“小村善治”试点。民警和村干部挨家挨户找到了当时暂住在村里的20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,让他们自行推选出3名“列席代表”,代表全体新居民参与福康村的日常村务。“代表们不仅要参加村里的村民会议,还要配合村里开展纠纷调解、法治宣传等。”章有明告诉记者。

3名“列席代表”同时也成了新居民的“话事人”,新居民时常找到代表,七嘴八舌地提出各种建议。让章有明惊喜的是,这些新居民不仅积极性很高,脑子也非常活络,“村子的环境怎么整治、消防安全怎么落实等等,都少不了他们的出谋划策”。

真正让新居民把心留在福康村的,是当年的一件“小事”。外省的张女士带着4岁小孩来福康村投靠务工的丈夫,没多久,她丈夫得了重病,张女士一时找不到工作,一家人陷入困境。有列席代表听说后,第一时间告诉村委会。当天,村委会干部便前往张女士家慰问,和房东协商,帮忙减免了部分房租。后来,在新碧派出所的帮助下,张女士有了稳定的工作。

如今,逢年过节到新居民家庭走访,已成为新碧派出所和村委会的“传统”。

这些年来,福康村的纠纷报警持续下降。新碧派出所还联合缙云县近民法律宣讲团,在福康村成立了丽水市首家青少年法制教育实践基地、乡村法制研究学基地。2019年福康村被评为浙江省民主法治村、善治示范村。目前,福康村的“小村善治”模式,已在新碧派出所辖区的13个行政村全面推广。

“小村善治,靠的是新居民融入。我们辖区的400多家企业,是否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?”新碧派出所所长杨晓理动起了脑筋。

今年年初,新碧派出所派党员民警担任“法治红领”,“点对点”进驻企业党组织。“党员民警融入到企业的日常工作中,更深入地了解企业诉求,更好地开展服务,真正做到把企业家当自家人、把企业事当自家事。”杨晓理向记者介绍说。

此前,辖区一家企业申报上市到了关键阶段,需要对公司1500多名员工的信息进行审核,时间非常紧张。“按照常规流程,这些员工还要赶回老家开具证明,既费时又费力。”该企业的“法治红领”民警了解情况后,主动向派出所领导汇报。派出所全体人员加班加点进行资料审核,以最短时间办成了1500份手续的准备工作,助力该企业成功上市。今年以来,“法治红领”已累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100余个。
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

标签:

最新文章推荐

X 关闭

X 关闭

热点资讯